<rt id="xcb4k"><meter id="xcb4k"></meter></rt>

  • <source id="xcb4k"><nav id="xcb4k"></nav></source>
      <cite id="xcb4k"><span id="xcb4k"></span></cite>

      <rt id="xcb4k"></rt>

          當前位置:資訊 > 社會 > 正文
          【環球速看料】特斯拉開了降價的頭,其他家怎么在反向漲價?
          2023-01-18 09:26:18 來源: 差評

          本文原創于微信公眾號:差評??作者:脖子哥

          不久前從特斯拉降價鬧出來沸沸揚揚的維權故事,差友們肯定都沒少吃瓜吧。

          門店拉橫幅、寫聯名信都是常規操作了,脖子哥還看到有說要在車頂拉屎的,這可真讓人耳目一新。


          (資料圖)

          大庭廣眾之下,當真能拉出來?

          說實話,對于特斯拉會降價,大部分人可能也不會太意外,畢竟自打上海工廠投產,國產特斯拉的價格少說都有降過七八次了。

          只不過這次車主們之所以反應那么大,我認為有部分原因是大家壓根沒想到特斯拉降價會來得這么快。

          因為就在降價前沒幾天,實施了?13?年的“?國補?”?政策才正式退出。

          國補沒了,車企成本壓力正是上升的時候,按理來說應該加價了,誰會想到特斯拉偏偏反向砍下他的價格屠刀。

          所以我們就看到了據說是?“?特斯拉進入中國以來最激烈的維權?”?。

          不過今天咱不是來討論維權的,在特斯拉調價的同時,其他車企也在變更自家車型售價。

          只是各家的反應卻不盡相同,有人漲有人降,還有人按兵不動。

          這就有意思了,按理來說,國補退出對所有車企的影響都是一樣的,怎么最后在銷售端體現出來的卻不一樣了?

          那接下來,我就帶大家看看究竟是哪些廠家在漲價,漲了多少,又是哪些廠家忍住不漲的。

          分析各家價格前,我們先聊下大家漲價的這個契機——國補。

          這項政策由來已久了,最早是從 2010?年開始,咱們國家為了鼓勵發展新能源車產業,對每輛新能源汽車都會給予真金白銀的購車補貼。

          一開始,因為產業不完善,電車成本非常昂貴,而且續航和現在也沒法比。

          當時補貼達到頂峰的時候,一輛工況續航超過?250?公里的純電車型最高可獲得?11?萬元購車補貼。

          后來隨著新能源大規模發展,電動車的制造成本逐漸降低,國補的金額也在逐年遞減, 2019 年的補貼就在之前的基礎上退掉 50%?。

          其實國補是要在 2020?年底就完全退出的,只不過突發的疫情擾亂了原定計劃,所以又被強行續命。

          繼續實施的補貼政策仍然是走退坡路線,并且增加了更多的限制,比如售價超過 30?萬的車型就沒有補貼了。

          但不管如何延續,大家也清楚,國補徹底退出是早晚的事。

          咱看看去年的補貼方案,純電車型的補貼金額最多是 1.26 萬,插電混動車型的補貼是?0.48 萬。相較于之前 10?來萬的補貼,現在給的錢已經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了。

          根據澎湃新聞的報道,過去 13?年的國補總共投入超?1521?億,至少覆蓋了?317?萬輛汽車。

          2010?年,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僅 7 千輛,到去年銷量突破 600?萬輛,滲透率從幾乎為?0?上升到 25%?。

          新能源車市場化成熟了,電車的價格也降低了,那這項政策也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所以到了該說拜拜的時候。

          根據《?關于 2022 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國補于 2022 年 12 月 31 日終止,之后上牌車輛不再享受補貼。

          不過雖說 2022 年的補貼力度已經降很多了(?插電混動 4800?元?/?臺,純電 12600?元?/?臺?),但對于車企來說,這筆錢也是錢呀。

          補貼一下沒了,那這塊總要想辦法補上的,所以各家車企也紛紛下發政策。

          去年賣爆了的比亞迪最先開炮,我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過,他們在 11 月就預告了,王朝、海洋及騰勢相關新能源車型將進行 2000-6000?元不等的漲價。

          這波預告就是想告訴大家,趕緊下單,晚了就貴了。

          然后各家車企就紛紛推出“?限時保價?”?政策,意思就是你只要趕在 12 月 31 日前下單,即使是 2023 年提車,還是這個價格。

          所以大伙兒也可以看到, 12 月新能源車賣得確實賊猛,根據乘聯會的數據,零售端銷量達到 64 萬輛,同比、環比都是增長。

          那到了今年,短暫的保價期結束后,車企開始官宣具體調整政策。

          除了比亞迪早早宣布漲價外,長安、大眾、奇瑞等一些品牌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漲價。

          長安深藍 SL03 車型,純電版和增程版分別上漲 6000?元和 3000?元;上汽大眾對 ID 系列也進行漲價,其中 ID.3 入門版漲價 1.3 萬元,其他車型均漲價 6600?元;奇瑞對小螞蟻和無界 Pro 兩款車型進行調價,漲價幅度在 3000-9000?元。

          說實話,車廠要漲價咱也能理解,但就是這么橫向一對比就發現,怎么你們出牌還不一樣了呢。

          你比如說比亞迪秦這款車,續航超過 400km ,因此它失去的補貼是 12600?元,但是這次漲價是 3 千元,相當于中間 9600?元的差價是車廠自己消化了。

          比亞迪賣爆了大家都知道,秦這款車去年動不動月銷破兩萬、三萬,何況三電系統都是自己的,利潤比別家也更高,所以消化能力就強了。

          我們再看奇瑞小螞蟻,續航是 408km 的這款,原來享受的補貼應該和比亞迪秦是一個檔次的,但一漲就是 9 千元,可見這里的大頭都轉移給咱們消費者了。

          奇瑞的這款新能源小車,本來賣得還行,但是幾萬塊的車型和人十多萬的車型,利潤肯定還要差不少,平均漲價幅度也不低,就是有的車型一下漲完到了超過十萬了,就怕很多持幣觀望的干脆買別家了。。。

          還有一款車脖子哥也沒看懂,就是大眾 ID.3 ,入門款直接漲了 1.3 萬元,咱也知道去年最高檔的補貼才 1.26 萬,關鍵是大家發現 ID.3 的電池容量還由 57.3kWh 降到 52.8kWh ,外觀配置也不變的,怎么能漲那么多呢?

          ID 去年的黑屏搞定了么,還這么漲不怕人說嗎。。。

          不過,這么一通看下來,漲價的多少反映了車企的消化能力和對市場的判斷,至少有一個規律是,上面列的這些漲價車型,賣得都不差。

          品,你細品。。。反正我漲不漲你們都得買,何況本來生產成本就增加了,那就借勢漲一波啦。

          而在這些企業高調漲價的同時,還有一些企業選擇默默承受這一切。

          小鵬汽車宣布,所有車型售價去年啥樣,今年還啥樣,一分不漲。

          嘿嘿,是不是想說良心企業,別急著夸。他家不漲的邏輯也很簡單,去年小鵬可不太順,特別是在下半年,蔚來、理想兩位當初并肩的伙伴銷量節節攀升,小鵬卻在逐漸掉隊。

          雖然后來小鵬進行了一系列深度的架構調整,終于在 12 月把銷量重新拉到萬輛級別,這個時候勢頭好不容易回來一點,要是再加價可就不合適了。

          除了漲價和按兵不動的兩派,還有一批車企選擇反向降價。

          不用多說,這一派的佼佼者非特斯拉莫屬。

          我覺得有幾個原因,首先,現在國補是針對 30?萬以下車型的,而國產 Model 3/Y 其實只有一些車型能享受到,特斯拉對國補的依賴本身就不高。

          下圖為去年?10?月的價格表▼

          其次,特斯拉毛利率非常高,單車利潤有 1 萬美金,遠超汽車同行,這也代表著它有足夠大的降價空間。

          最后一點就是,特斯拉手里的訂單量確實沒有之前多了,去年四季度特斯拉交付了 40.2 萬輛,低于市場預期的 42 萬輛,而這已經是連續兩個季度交付量低于預期。

          雖然特斯拉副總裁陶琳表示,特斯拉價格調整是“?成本控制之極佳定律?”?,但可能從特斯拉最近的表現來看,大家更會認為這是在“?以價換量?”?。

          當然,更狠的還是問界。特斯拉剛降價沒多久,他們就宣布旗下的問界 M5 EV 和問界 M7 要降價,降幅大概是 3 萬元。

          不過他們良心的地方,就在于降完價后給之前提車的車主來了波狠狠的福利,算是當著面把特斯拉的臉打了。。。

          但不管車企們怎么說,大伙兒必須面對的是,補貼消失后,我該怎么賺錢。

          國產車里賣得最好的比亞迪,根據去年三季度的財報測算,每輛車的利潤是 1 萬元,這次國補的退出,對它的盈利能力肯定也會產生影響。

          更別提那些新勢力,現在每賣一輛車都還是虧錢的。

          還有那些原本靠著補貼茍延殘喘的企業,要么甘愿倒在 2023 ,要么換個思路再突破。

          今年的新能源車市場顯然會更加激烈,以前在補貼的?“?掩飾?”?下,大家還能體面地掙錢,可現在共同的奶牛徹底斷奶了,這群嗷嗷待哺的玩家為了搶食,誰知道會出啥招呢。

          這不,在特斯拉之后,問界 AITO 也宣布了降價,不排除后面還會有其他玩家加入。

          總之,當國補的潮水退去,車企們還想要繼續游下去的話,就真的只能看自己了。

          圖片資料來源:

          智電出行

          澎湃新聞,新能源補貼13年賬單:投入超1521億,覆蓋317萬輛車

          北京晚報,國家補貼退出,購置稅減免延續,新能源汽車迎來年底促銷

          責任編輯:zN_1854
            牛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