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xcb4k"><meter id="xcb4k"></meter></rt>

  • <source id="xcb4k"><nav id="xcb4k"></nav></source>
      <cite id="xcb4k"><span id="xcb4k"></span></cite>

      <rt id="xcb4k"></rt>

          當前位置:資訊 > 社會 > 正文
          天天精選!戰爭進行到了十月,俄羅斯還能堅持多久
          2022-10-03 17:38:53 來源: 雞械水氏

          戰爭進行到了十月,俄羅斯還能堅持多久.


          【資料圖】

          隨著俄烏戰事的繼續進行,有利的消息在中文互聯網傳播,不利的消息持續出現在俄媒的標題中,哈爾科夫州淪陷以后,盧甘斯克北部繼續受到威脅,南部赫爾松和扎波羅熱繼續受到壓力,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擺在了眼前,如果繼續堅持不使用小威力甚至大威力核子武器的話,俄羅斯已經無力扭轉戰場上的頹勢.

          俄羅斯目前的敗象:

          1,軍官和技術兵的后繼不足,

          2,老兵留不住,

          3,高新技術裝備生產乏力,

          4,指揮官思想落后,

          5,國內新兵訓練周期長,

          人員問題,不同于動員人員和召回人員,開戰初期就參與的老兵往往更熟悉戰場環境,長期受到訓練的軍官是組織力的保障,技術兵是開動戰爭機器的前提,這些人員的損失在戰爭中往往難以彌補,這其中老兵群體本應是軍官和技術兵的最好來源,在戰爭中成長為軍官,在戰爭中學習磨煉技術,可是隨著俄羅斯前一階段"后方整補"的延長,老兵們不愿重返戰場的矛盾開始顯現,一方面前方吃緊,另一方面一旦回到后方或解除合同,便不愿意再返回作戰,

          這次東方2022軍演,本可以成為一段"東方大國透題,俄羅斯學習,學成以后回到戰場大展才藝"的佳話,然而十月已經到了,我們仍然沒見到俄羅斯是什么時候把這支精力旺盛的龐大隊伍重新投入哪一個進攻方向,援兵呢,援兵在哪里,

          前兩個問題要解非常困難,院校訓練學習有它的周期,新血液補充上去緩慢.而前線軍官千方百計回后方,后方軍官千方百計不去前線,人之常情,概莫能外,畢竟俄羅斯并非蘇聯,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均有所不足,憑借信仰加成想提振士氣還是太難.不過這些問題短期內并不威脅到根本,即使部隊的素質下降一些,只要基本的框架還在,后方的新兵不停補充,總會隨著時間和戰斗慢慢得到回復.

          裝備的問題,俄羅斯具體損失了多少技術裝備,眾說紛紜,坦克方面,有偏高估計的1600輛,有往低估計的980輛,這里保守一點,一千輛左右,俄羅斯每年新生產的坦克數量有限,這里就采用一個中位數,250輛左右,眾所周知蘇聯解體留下了大量的庫存,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一萬三千輛左右的庫存,俄羅斯的麻煩并不在有沒有上,而是T72B3,T90M,T80U,T80BVM這些最好用的型號在今年的幾次重大進攻和撤退中大量損失.

          像主動防御系統這樣無裝甲防護的坦克配件要不斷補充前線才能保證其使用,這是他做不到的,像T80U這樣無法重新生產的型號,損失以后再無補充,其他的軍種比如空天軍的制導彈藥和重型戰斗機,海軍的艦船,還有各種地對地導彈和S300防空系統等等,這是俄軍數十年攢下的基業,其中還有蘇聯留下的遺產,每年在保持一個較低水平國防開支的情況下,明年能補上多少今年損失的裝備呢?

          但無論怎么說,俄羅斯的武器庫畢竟還是很大的,雖然已經不能生產大型軍艦的船體,海軍的船臺上畢竟還停著大量待修理的軍艦,如果能再撥付十幾億美元的話,抬幾艘大艦下來還是能做到的,如果只能撥付幾億美元的話,抬幾艘中小型艦船下來問題不大.

          空軍損失的戰機難以補充,但畢竟還有許多老舊型號的同位替代品,可以通過轟炸任務的互相調劑讓一些數量更大的機種執行低難度任務,只是損失一些掌握制空權的時間.

          陸軍反而是最不怕損失的,新型號的坦克損失掉了以后,老型號的坦克補上去戰力相對不會掉的太多,陸軍最缺的是坦克兵,下一階段必須要轉換思路,不能再走大開大合的路線,進攻中持續冒險,撤退時倉皇棄車,

          至于各類導彈,這是俄羅斯的軟肋,蘇聯自己也沒有留下太大的庫存,好在有伊朗這個"唯一盟友"為他銷售了大量"自殺式無人機/低空慢速小型巡飛彈",明年在伊朗自身沒有受到軍事威脅的情況下,應該有充足的余力保持對外出口(如果明年北約制造了新的地緣危機那當我沒說).

          指揮官思想問題,我們看到今年前線已經數次更換了對烏行動的指揮官,留下了一段一段佳話,諸如"總裁本人親自制定計劃/我沒有大智慧局座你不要亂說","十年建軍操盤手/真-土木系出身/基輔車神/一小時二十二分鐘","達到退役年限的年輕老將/車臣格羅茲尼戰神/克里米亞兵仙/對面烏軍指揮官之師/輕傷下火線者","授勛臨時工/捧哏就是沒買票的觀眾","科索沃普里士蒂娜機場之神/車臣前節度使/空突名將","敘利亞屠夫/導彈特長生/兩三個旅微操大師/坦克兩項幕后黑手","穿著中校服被俘虜的長得很像西部軍區中將司令的不明人士"............

          可以說,指揮官本身的戰略眼光,和戰術思想的問題,是俄軍目前一系列損失的最直接導火索.這個問題是最難處理的,俄軍根深蒂固的軍事體制弊端,無法通過物理手段彌補,如果能的話,這稱得上一次涅槃重生,無論怎么講,即使戰爭將來結束了,說不準他們還在崗位上.

          新兵,也許俄軍未來的希望,就寄托在這三十萬(也許十五萬(也許五萬(也許最后簽合同的只有三萬)))新兵中的某些人身上,就像野狼獾老師小說里那樣,無名的英雄一次一次在危難關頭力挽狂瀾,以血肉之軀攔住了鋼鐵洪流,也許將來的亞希尼車長就在這些新兵們之中.

          最后是我的結論,至少明年,我所列舉的所有問題都不會致命,俄羅斯仍然擁有無窮無盡的戰爭資源和人力物力財力繼續戰事,戰事甚至有可能會持續兩三年........三五年.......七八年........這期間俄羅斯會猶豫是否使用核子武器長痛不如短痛,但是他大概率只有在被逼到毫無勝算時才會發射.

          也許沒有也許,也許小卡德羅夫是對的,發射幾顆小威力的彈頭就能解決一些問題,反正大概率沒有什么反擊,安將軍雖然總被誣陷狼子野心,可是畢竟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愛兵如子都是真的,他為大唐實打實立下過汗馬功勞,這個話,話糙理不糙.

          責任編輯:zN_0354
            牛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