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xcb4k"><meter id="xcb4k"></meter></rt>

  • <source id="xcb4k"><nav id="xcb4k"></nav></source>
      <cite id="xcb4k"><span id="xcb4k"></span></cite>

      <rt id="xcb4k"></rt>

          當前位置:資訊 > 社會 > 正文
          【全球時快訊】漫才這個東西,雖然是從日本舶來的,但是根兒還是中國的?
          2022-09-30 15:34:09 來源: 國服最坑趙信

          來源:微博@幻滅妖僧

          今天看到很多人在聊漫才。我感覺,漫才這個東西,雖然是從日本舶來的,但是根兒還是中國的,它和大多數中國傳統藝術差不多,是手藝,是窄門,既挑演員,又挑觀眾。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所謂挑演員,就是這東西不能隨便抓兩個人硬來。哪怕單拎出來這倆人都是大師,放一起也未必行。

          比如去年的王建國和張博洋,你就怎么看怎么奇怪,倆人氣場極其不搭,當時我還覺得,這倆人一輩子也不可能說好漫才。但今年看笑果的團綜,王建國和龐博搭了下漫才,效果就非常好,遞話,節奏,舒適度,都對,你怎么解釋這件事,按說從搭配角度,這倆人也是城門樓子對胯骨軸子,形象看起來沒有那么匹配,但是搭起來試了試,就順,就是氣場相和。

          那個團綜里,楊蒙恩和楊笠也搭過一場,也非常精彩,關于結婚的,楊蒙恩是吐槽役,楊笠來裝傻,演得很舒服。

          肉食動物而言,只把晃晃摘出來,好像一點也不好笑,甚至從語言魅力上感受,跟普通人說話沒啥區別,但是配上大木,融入那種特有的節奏,就覺得太恰如其分了,簡直是藝術品等級。

          后來我琢磨了一下,這東西還是跟角色有關,一個吐槽役,一個裝傻役,必須非常鮮明。王建國和張博洋的問題,就在于倆人都是裝傻役風格,讓張博洋相對正常的講話,比較不順暢。龐博就不同了,龐博本身就是以平和舒適不搶戲的風格,搭王建國就順理成章的好。楊蒙恩和楊笠搭的好,也是因為楊蒙恩這個風格演正常人是可以接受的。

          橫向對比下,其實吐槽役有點類似相聲的捧哏,裝傻的有點類似于逗哏。上海品歡相聲會館有個演員叫金巖,他就和搭檔演過很多漫才類型的相聲,當然,金巖現在更著名的身份是發明鈍角的金廣發。

          郭德綱和于謙也是這種完美契合的典型,郭德綱早年搭檔過很多人,老的如范振玉、張文順、王文林,年輕的如李菁、王玥波,這些人,要么年紀大了踩不上點,要么跟不上思路遞不上話,要么喜歡刨著使,總之就是不搭。所以郭德綱自己也說,他早期作品盡量不給捧哏留節骨眼,靠的是說評書的功底,一個人就能把作品應付下來,誰站在旁邊捧哏區別不大。

          直到遇到于謙,郭德綱才真正開始放光,再說挑觀眾這事,遠的像京劇,近的像相聲、說唱等等,這都是在通俗的基礎上加了一小層門檻。

          特點就是,乍一接觸,沒啥感覺,需要反復聽,反復看,不斷浸潤,才能越發感到這門藝術的魅力。

          我最早看日本的漫才,也覺得這是什么玩意,后來看了點國內漫才,尤其是被改良后減慢速率的漫才,才慢慢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

          我想這也是為什么脫口秀圈內都一致覺得漫才好的原因,因為他們平時看多了,火候到了,但是這東西離全民化顯然還有些距離。

          像相聲,以前的老觀眾要聽貫口,聽柳,聽打板,聽死綱死口的表演,到現在發展成只要能烘托現場氣氛,能讓大家開心就可以了,其實也是經歷了一個漫長時期的演化和市場考驗。

          我想漫才也一樣,它在用脫口秀大會做試驗田,未來變成一個大眾化的表演形式也是可以期待的。

          責任編輯:zN_3055
            牛大亨